【車訊網 報道】 每個人買車的目的不一樣。有人為謀生而買車,有人為面子而買車,更多的人們,是為了上下班方便而買車。我從1988年買第一輛車至今,目的始終未改:為了自己的興趣。所以,我既不關心汽車品牌,更不關注汽車動力,我只注重汽車的功能,因為,我要依靠強大的功能實現浪跡天涯、四海為家的興趣。當然,每次出游,并不是單純?yōu)榱擞紊酵嫠?,旅游景點更是極少光顧,我的興趣點,在于某個話題。比如,為了尋找長城交匯點,我曾一鼓作氣,連續(xù)跑了2次山西的最西端。
先說說長城
1368年,明軍剛進軍到通州,元朝的第11位皇帝——惠宗,便帶著后妃、太子和群臣,從健德門離開大都,經居庸關回到上都,明朝統(tǒng)治者從此取得了長城以北的統(tǒng)治權。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,元明更迭時,在明軍和蒙古軍之間,并沒有爆發(fā)大規(guī)模的戰(zhàn)爭,元朝的國家軍隊實際上還很完整,而這支軍隊對明朝構成了很大的威脅,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卷土重來。所以,對于明朝帝王來說,蒙古是他們的心腹大患。
為了提防這個心腹大患,整個明朝的276年間,始終把修建長城列為國家重點工程,絲毫不敢怠慢,僅大規(guī)模修建就多達18次,工程規(guī)模與工程質量,大大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一個王朝,尤其是出現了大量的石筑磚砌長城。雖然秦始皇是第一個下令修筑萬里長城的統(tǒng)治者,但秦長城保存到今天還清晰可見的,少之又少,而明長城則留存甚多。
長城的東極不是山海關
明長城東起遼東,西到甘肅,全長8851公里。長城的兩級——東極是遼寧省的虎山,西極是甘肅省的嘉峪關。這兩個地方眼下都是熱鬧非凡的旅游區(qū)。
有人曾誤以為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山海關是明長城的起點,可實際上,《明史》上有記載:“東起鴨綠,西抵嘉峪”。到了1989年,在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內,發(fā)現了數百米的長城遺址。相關專家認定:明長城的東起點在寬甸縣的虎山。
虎山距離丹東很近,從此成為丹東市的旅游景點。花上60元的門票,游人們可以看到建于1992年和2000年的虎山長城。我去過那里,對嶄新的長城提不起興趣,所幸自然風景還算不錯,山很矮,不足百米,山腳下就是鴨綠江,對面是另一個世界:朝鮮。
嘉峪關是明代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關隘,尤其是在祁連山的皚皚白雪映襯下,顯得更為壯麗。素有“天下雄關””之稱。沿絲綢之路旅行,嘉峪關不可不看,雖然門票高達101元,但游人攢動,比肩接踵,熱鬧程度不輸王府井、南京路,一點兒也看不出這是當年的國境線。
內長城與外長城
長城從遼寧虎山一路走來,在北京懷柔慕田峪長城西邊的一座山上,一分為二,一路向西北,直奔張家口,一路向西南,來到了八達嶺。長城由此分出了內、外兩段,兩段長城最終在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歸于一統(tǒng),聚首后繼續(xù)往西,直到甘肅的嘉峪關。
也就是說,長城在北京、河北、山西境內,分成內長城和外長城兩條軍事防線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防御。內長城從懷柔往西南方向延伸,經河北省的易縣、淶源縣、阜平縣,山西省的靈丘縣、繁峙縣、代縣、平魯等,最后抵達偏關縣;外長城從懷柔往西北方向延伸,經河北省的赤誠縣、張家口、懷安縣,山西省的天鎮(zhèn)縣、陽高縣、大同、左云縣、右玉縣,最終在偏關縣老營鎮(zhèn)的柏楊嶺,與內長城匯合。
秦始皇下令修建萬里長城,這事兒幾乎人人皆知;眼下能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明朝修的,大多數人也知道??墒?,當您站在北京八達嶺長城上抒發(fā)邊關情懷時,您是否知道,腳下并非前沿陣地,八達嶺的外邊還有一道長城呢。
尋找內外長城的交匯點,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東交匯點比較容易找(下圖),就在慕田峪長城的西邊,10年前曾多次來到這里,春夏秋冬,風霜雨雪,它的每一幅畫面都永遠地保留在我的記憶中。尤其喜歡坐在山下的巨石上,拿出烤爐和啤酒,遙望偉岸的長城剪影,沐浴在落日余暉中。后來,野長城不讓爬了,這幾年才較少光顧。
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
在書籍和網絡中,對內外長城西端的匯合點,有“偏關說”、“老牛灣說”、“五眼井說”、“柏楊嶺堡說”,究竟是哪里呢?為了探個究竟,我駕車往西,開始了尋找。
進入山西,不時出現帶“魯”字的地名,這些地名在明朝時都叫“虜”,比如,平魯、破魯、鎮(zhèn)魯,等等。“虜”是我國古代漢族人對北方游牧族的貶稱。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時,定下的政治綱領就是“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(chuàng)立民國,平均地權”。
同樣,在山西帶“虎”字的地名,在明朝時都叫“胡”,兩千年前,匈奴冒頓單于曾寫信給漢朝皇帝:“南有大漢,北有強胡,胡者,天之驕子也”。在內地,人們用“胡”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,咱們生活中帶“胡”字的東西,往往來自上述地區(qū),比如,胡琴、胡椒、胡蘿卜。
就拿最出名的殺虎口來說,它的原意是殺胡口,如此暴力,如此血腥,可以想象,明朝的時候,漢、蒙兩族統(tǒng)治者相互之間的仇恨,到了何種地步。清朝時,為了緩和民族矛盾,“胡”被改成了“虎”,老虎這種可愛的貓科動物,從此成為了替罪羊。
眼下,殺虎口變成了旅游區(qū),長城被局部重建,關口大門也是嶄新的,關內還有博物館、度假村和商店、餐館。門票10元,還算公道。
看到一家“西口飯店”,忽然想起,殺胡口就是“走西口”的西口。
清雍正年間,由于廢除了人頭稅,實行攤丁入畝的稅賦制度,我國人口開始激增,到乾隆朝時,全國人口已破3億。土地開始短缺,一部分人為了生存,開始“走西口”、“闖關東”、“下南洋”,意在謀生。其中,山西民眾通過殺胡口,移民到了今天的內蒙古。中國人口問題,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,都沒有得到重視。經濟學家、教育學家、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高瞻遠矚,于1957年發(fā)表了《新人口論》,提出人口過多將會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,為此,馬先生遭到了大批判,但他公開聲明道:“我的理論有相當把握,不能不堅持,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,只得拒絕檢討”。為此,馬先生被迫辭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,1963年又被免去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職務。居家賦閑時,他撰寫了探索我國農業(yè)經濟規(guī)律的著作—《農書》,遺憾的是,這部100萬字的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。
“攤丁入畝”奠定了我國13億人口的基礎;“走西口”預示了升學、就業(yè)、居住、交通等一系列壓力的必然。所以,如果抱怨升學壓力大,買不起房,始作俑者,是雍正。
長城沿線的城堡
在《明史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五里一墩,十里一堡,大小相依,遠近相應,寇將無所容足,可坐收不戰(zhàn)之功”。
長城,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道連綿萬里的墻,其實,長城除了墻以外,還有關、口、城、堡、障、墩等各種建筑。關和口是大型重要建筑,比如,山海關、古北口;城和堡次之,前者有軍有民,軍民同居一城,后者則為純粹的駐軍之用,并伴有烽火臺(在明朝叫煙墩),以傳遞軍情。
在山西沿長城旅行,能看到很多堡,堡的周圍有數個墩,與書上記載的“五里一墩,十里一堡”很是接近。比如,鎮(zhèn)宏堡、鎮(zhèn)邊堡、鎮(zhèn)川堡、宏賜堡、鎮(zhèn)魯堡、鎮(zhèn)河堡、鎮(zhèn)羌堡、破魯堡、威魯堡、寧魯堡,等等。明朝時把長城叫邊墻,而大同鎮(zhèn)所屬的邊墻上,有內五堡、外五堡、塞外五堡之分。比較有名的,是被譽為“邊墻五堡”(內五堡)的鎮(zhèn)邊、鎮(zhèn)川、宏賜、鎮(zhèn)魯、鎮(zhèn)河五堡。
以今天的尺寸測量,這些堡彼此之間相距20里左右,每座堡的圍墻周長大都在1000米左右,墻高5-7米不等,多數堡只有面南之門,堡北側2、3公里的地方是長城,堡的東西兩邊的田野上,都有高大的烽火臺。
這些昔日的兵營,如今已演變成座座村莊,村民們的祖先,說不定就是當年戍守邊關的兵士?;蛟S有的城市人會認為這里落后、貧窮,可凡事都有陰陽,起碼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更為悠閑、輕松,沒有交通擁堵,也沒有工業(yè)污染,更不會因為買不起房而禪精竭慮。
遺憾的是,大多數堡都處于“裸體”狀態(tài),因為,堡墻昔日是有壘石和包磚的,不過,它們現在已經蕩然無存,只剩下夯土佇立。在鎮(zhèn)河堡,我向一位年邁的村民詢問原因,他說,解放以后都被拆回家蓋房去了。
我問:為什么非得解放以后,解放前就不需要蓋房嗎?
他答:解放前有土匪,不敢拆,解放后土匪沒了,這些墻沒用了,所以都拆了。
萬萬沒有想到,長城能從明朝保存到1949年,居然有土匪的功勞。不過,這個回答我是相信的,廣東的碉樓,福建的土樓,不都是解放前為了防匪患而修建的嗎?對于村民來說,堡是自己祖先所建,后人想拆,旁人似乎無權過問,何況堡就在家門口,拆起來容易??蓪嶋H上,即使數里之外山巔上的長城包磚,一樣也被剝了個一干二凈,幾天走下來,完整的敵臺只看見一個,沒有被扒光的城墻只有不足百米。
北京人藝曾有出話劇:村民把山上長城的磚石拆下來,用小毛驢運下山,馱回家蓋房。旁人問:為了幾塊磚頭,這么麻煩?答曰:人民是不怕麻煩的。
讓我說,人民不僅不怕麻煩,人民的力量還特別強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