吸能盒
“吸能盒”:簡單的理解就是可以吸收能量的盒子。能量來源于撞擊力,車輛發(fā)生碰撞時,吸能盒將全部撞擊力吸收且自身變形,減免前縱梁(白車身結構)的傷害,是它最根本的職責。在象棋里吸能盒的角色就是“卒”,命運最悲慘,最受傷的就是吸能盒。剛才我們在介紹前防護杠時,已經闡述了碰撞力量傳到的過程,前防護杠把碰撞中的能量分配給與之關聯的吸能盒結構,吸能盒承擔主要吸能變形,(圖一)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,吸能盒在受力后的變形情況。吸能盒達到設計極限時,將會完全壓癟(圖二),當吸能盒壓癟后,該部件的作用也將失效。前縱梁在低速碰撞過程中是不允許產生塑性變形的(如果前縱梁變形而吸能盒沒變形,說明這是失敗設計)。
吸能盒受力變形過程(圖一)
碰撞潰縮后的吸能盒狀態(tài)(圖二)
吸能盒是近代車型的設計理念,尤其是設計了潰縮引導槽的吸能盒,可以起到更好的吸收導向作用。吸能盒在材質的選用上,分為鋼制材料和鋁合金材料兩種。鋼制與鋁合金在成本以及重量上都有不小的差別,鋁合金材料成本高且重量較輕。在結構設計上分為有潰縮引導和無潰縮引導設計。鋁合金材質吸能盒普遍沒有引導槽設計。對于消費者來說,吸能盒有什么用呢?我們可以將圖一、二和圖三進行對比。吸能盒結構普遍設計為單獨可拆卸結構,在低速碰撞時,如果僅是吸能盒損壞,可不比大動干戈,單獨更換吸能盒以及前防撞梁即可。如果沒有吸能盒設計(圖三),前防護杠與前縱向直接相連,前縱梁一旦變形,維修時需要將前縱梁鋼板加熱拉伸定型,加溫、拉伸過程中改變鋼板內部結構,使得鋼板越來越軟。(拿一塊小鋼片來回折疊,折疊數次后鋼片會折斷)。
圖三
圖四
圖五
是誰反其道而行之?
吸能盒幾乎是現代車型的標配產物,在我們拆解的77款車型中,有69款車型配備吸能盒結構,僅有8款車沒有設計吸能盒。其中日系車占3輛、自主品牌占5輛、美系車占1輛。為何自主品牌車型膝蓋中槍?這是因為一些自主品牌車型“效仿”老舊的合資車型結構,吸能盒又是近代產物。經過拷貝,掃描成型的車型結構大多也不會去做任何改變,老舊車型如果沒吸能盒設計的話,也會帶入“新”款自主品牌車型。
點擊圖片可放大
無吸能盒設計車型 | |||
車型 | 車系 | 品牌 | 吸能盒 |
森林人(2012款) | 日系 | 斯巴魯 | 無 |
凱美瑞(2012款) | 日系 | 廣汽豐田 | 無 |
睿騁(2013款) | 自主 | 長安汽車 | 無 |
EC8(2012款) | 自主 | 吉利 | 無 |
GA5(2013款) | 自主 | 廣汽傳祺 | 無 |
思銳(2013款) | 自主 | 比亞迪 | 無 |
艾力紳(2012款) | 日系 | 東風本田 | 無 |
GL8(2014款) | 美系 | 通用別克 | 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