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30日 02:00 | 來源:車訊網 |
作者:
夏星
|
我要評論(0) |
信仰的力量
在藏區(qū),放牧是非常普遍的,即使在康巴藏區(qū),雖然有很多農田,但照樣戶戶有牛,家家養(yǎng)羊。畢竟,這里到處有草。利用天然的資源,多創(chuàng)造些經濟收入,何樂不為。
與康巴藏區(qū)不同,后藏、阿里這些地方的藏民,有很多是確確實實的牧民,他們始終過著流動放牧的生活,這就是書上說的“逐水草而居”。既然是游牧,建造房屋顯然是多余的,弄幾個帳篷就能解決問題。
2002年在這一帶的藏民家里,很少看見機械化交通工具,不是買不起,而是觀念的不同。對于財富的認知,咱們這兒大概是房屋和汽車,起碼《非常勿擾》里有些女生就這樣,不像是找老公,而是找房子和車??磮蟮勒f,浙江溫嶺有個虐待兒童的老師,特別渴望嫁個有錢人,因為愿望沒實現,心情壓抑,就拿孩子發(fā)泄。
藏民不同,他們對財富的認知是牛、羊和首飾。我看到很多藏族婦女,胸前掛著價值不菲的珠寶,要是拿去買汽車,起碼能買輛1.4排量的。有一次在牧民家喝茶,人家向我展示了隨身帶著的天珠,三眼的,說價值10萬元,聽得我誠惶誠恐,后來上網一查,最便宜的賣20塊錢,包運費。山寨技術真強大。
此外,藏民在分配財富時,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:供養(yǎng)。他們有義務供養(yǎng)寺院、僧人和喇嘛(喇嘛與僧人的區(qū)別以后再聊)。這是在吐蕃時期定下的規(guī)矩。開始可能得強制執(zhí)行,后來演變成了自覺自愿,因為,佛已經在藏區(qū)中深入人心,藏民們都很虔誠地信佛、供佛。
2002年在阿里的一個兵站,與一位軍官聊天時,他告訴我,一位藏民賣羊得了30多萬塊錢,軍官勸他買輛越野車,買車得到拉薩,于是去了。拉薩是圣地,總得先拜拜佛吧,在寺院里得知,有座佛像需再塑金身,缺錢,這藏民毫不猶豫,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錢,擱在桌子上轉身離去。一分錢都沒給自己留??垦赝酒蛴懀呋亓?000公里以外的阿里。
有人認為這是愚昧,角度不同,觀點自然不同,但有一點毋庸置疑,這是信仰的力量。余則成不就是因為這種力量,才有那么大的成就嘛。信仰有很多種,從釋迦牟尼到穆罕默德,從孔孟學說到共產主義,每個人都應該選擇一個。人沒有信仰是很可怕的事兒,沒有信仰就沒有約束,沒有約束,什么事兒都能干得出來。因為,人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動物。必須得有點兒東西進行約束,否則,地溝油、毒大米會更多。
不過,這次來看,牧民的帳房門口,絕大多數都停著某種機械化的物件——摩托車、拖拉機、汽車。也許是藏民的收入增加了,也許是價值觀出現了某些修正。
與一家汽車修理廠的漢人老板聊天兒,他說這幾年的生意確實越來越好,因為車多了。但是,給藏民修車必須特別慢,如果飛快地把車修好,藏民會認為你沒認真干,敷衍了事。這個觀點與內地真是截然不同,咱們這兒什么事兒都是越快越好。
走進牧民家庭
駕車旅行24年來,我最喜歡的方式是沒有目的地、無拘無束地四海漫游,感覺哪不錯就呆會兒,有了合適的機會就聊會兒,日積月累,獲得很多見聞,從而豐富自己的大腦。好像蒲松齡的《聊齋》就是這么寫出來的。閱歷豐富是筆無形的財富,它能幫你做很多事兒。事實上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這筆財富是我供養(yǎng)全家的唯一經濟來源。
我最害怕的旅行方式,是制定苛刻的里程,規(guī)定當天必須到什么地方住宿。曾看到有位旅友,4天北京漠河往返,5天北京拉薩往返,8天北京喀什往返。我一直沒弄明白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。事實上,這樣的旅行我也干過,但只有2次,1次是廠家出錢,目的是制造亮點,宣傳產品;另一次是媒體出錢,目的是為了在規(guī)定時間內跑夠他們所需的公里數。
雖然我具有常人所不能及的駕駛耐力,一個人一口氣從北京跑到新都橋、跑到牡丹江對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,但是,我不愿意這么做,這么做除了“兩桶油”高興,對我沒有任何意義。我愿意慢慢走,細細看。比如在藏區(qū)旅行,與沿途遇到的各種人聊天,就是很愉快的事情,事后也是很珍貴的回憶。
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個帳房,孤單單的,周圍幾十公里之內一片曠野。帳房里或許可以聊天,同時肯定有酥油茶喝,比瑪吉阿米的味道棒多了。于是,停車。
藏族人的帳房里都很簡單,中間是個爐子,準確說是個長方形的灶??腿诉M入帳房,通常會安排落座于灶的右手,灶的左手一側是主婦干活的區(qū)域。帳房內的上首,供奉著毛澤東和活佛畫像。
這個帳房里只有一對母子,看樣子男人外出放牧去了。女主人熱情地迎接了我。
登門作客空著手,顯然沒禮貌,普拉多巨大的車廂里,被我堆了個滿滿當當,其中,有一半是各色禮物——最多的書,各種少兒讀物,其次是書包,再其次是藥品。這些都是我在出發(fā)前特意去買的。因為,這次旅行的部分器材是我向朋友們借來的,省下的錢買了這些東西。
牧民也許比我富有很多,但少兒讀物和常用藥品,是他們需要同時又不易買到的。所以,送出一些禮物,略表心意,對于溝通實為有益,畢竟語言在此時有障礙。我不會藏語,而有些藏民不會普通話。
這位女主人就是其中的一位,聊天愿望落空了,但用不著擔心酥油茶,這是藏民待客最基本的內容。幾乎所有的藏民家里,灶臺上都會有個煮著茶汁的鍋,取出一個1米多高、直徑約30厘米的木桶,先放入酥油和鹽,再倒入茶汁,用一根棒子上下來回抽個幾十下,油茶交融,再倒進壺中加熱,濃香可口的酥油茶就誕生了。
在內蒙古牧區(qū)旅行時只能喝到奶茶,奶茶與酥油茶相比,簡直有天壤之別,單就我的口味而言,酥油茶是天。
藏族人屋里的灶,絕大多數以牛糞為燃料。這種東西漫山遍野、隨處可撿,而且無需花錢,撿回來曬干,就可以用了。燒牛糞的爐是藏區(qū)特有的,鐵制品,最下面是個抽屜,容納炭灰,灶尾接著煙囪通到屋頂。爐子不僅可以取暖,還可以燒水做飯。因為牛除了青草啥也不吃,所以,它的糞便很干凈。用牛糞做燃料優(yōu)點很多,比如,點燃很容易,燃燒起來沒有煙,燃燒溫和,不僅沒有異味,甚至還有股淡淡的清香。與人們對糞便的認知差異較大。
按照藏族人的習慣,我這兒喝一口,女主人就拎起壺斟滿,因為我喝的頻率太高,以至于后來她干脆拿著壺站在我身邊。我估計,她八成心里正納悶呢:這是哪來的渴死鬼呀。其實,我這人喝茶一向是這習慣,不會像福建人那樣一口一口地抿,跟胡同里的大爺喝二鍋頭是的。20年前曾一個人在鼓浪嶼瞎逛,倆中年男子坐在花園里喝茶,請我喝,我便一杯一杯地喝起來,沒幾分鐘,一壺茶都進肚了,心里迷惑,廈門的茶杯怎么這么小,打不打算讓人喝呀。事后才知道,人家那叫功夫茶,要的就是一種情調,一種品位,不是飲驢。
這戶人家的帳房外面,有個風力發(fā)電機和太陽能電池板,在帳房里沒看見照明設備,但是有一套視聽設備,這套視聽設備是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時政府送的,每戶一套。系統(tǒng)包括逆變器、蓄電池和電視,電視下面有個與汽車音響完全一樣的面板,可以聽收音機、播放光盤,甚至有SD卡的插口,可我看到屋里有電腦。
不過,10年后我要是再來的話,估計她的孩子他正坐在電腦前,看車訊網呢。